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正文

近悦远来,陇原乡村绽放“美丽经济”——甘肃夏季乡村旅游一线见闻|观点

2023-07-05 14:18:38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7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近悦远来,陇原乡村绽放“美丽经济”——甘肃夏季乡村旅游一线见闻》的报道。

从河西走廊到黄土高原,从“陇上江南”到甘南草原,盛夏的陇原乡村如同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东西延绵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景观带上。游客纷至沓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甘肃下大力气唤醒沉睡在陇原乡村的美丽风景,拓宽山乡群众增收渠道,探索出了一条“美丽战胜贫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今,甘肃正以景区扩容升级、文旅新场景营造等多途径持续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成为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美产业”。

图为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油菜花田景色(6月29日摄)。新华社发(史有东摄)古韵乡愁绽放“美丽经济”

盛夏日落,“蓝调”夜幕降临。隐匿于秦岭南侧褶皱里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朱家沟收敛了白天的湖光山色,显得幽静又神秘。漫步万籁俱寂中,黛瓦泥墙的古建民居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相得益彰,潺潺溪流将依山错落的村庄对半分开,一座泛着橘色灯光的廊桥又把两边串联,一步一景,皆是最抚人心的归园田居景象。

这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美丽乡村,带给游客最极致的古韵乡愁审美体验。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干旱乏绿的甘肃样貌,陇南市全境属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陇南“千万工程”推进更有底气。近年来,当地持续开展“拆违治乱”行动,统筹推进厕所、垃圾、风貌革命,建成2000多个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一批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也应运而生。

2016年,按照古村修复型开发的朱家沟村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并成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村庄变美丽,绿水青山就成了最大的资源。”2016年,“东北媳妇”曹艳跟随丈夫朱彦杰回到他的老家朱家沟,创办了全村第一家民宿“五福临门”。他们用“采菊”“东篱”等富有诗意的舒适客房和椴木木耳、柴火鸡等乡野美味招待八方来客,闲暇时间则陪客人喝茶聊天,听鸟叫蝉鸣。

四周林木环抱,山野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处石碾、石磨等旧时农耕文化符号触手可及,朱家沟仿佛是凝固了时光的世外桃源。

“客人们来了都很喜欢我们这里,他们说朱家沟真是一个适合发呆、让人忘记烦恼的地方。”曹艳说,朱家沟没有过多商业气息,古朴的风貌反倒能唤起乡愁、缓解焦虑。

2019年,朱家沟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1年,“五福临门”民宿入选全国首批甲级民宿。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走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朱家沟,遇见自己向往的生活,也为世代蜗居深山的村民换了个活法。”如今已是朱家沟村产业发展“领头羊”的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说,朱家沟景区年游客接待量从2017年的8万人次增加到现在的68万人次,超高人气带动周边20个村近5000人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其中固定从业者人均旅游年收入可达12800元左右。

开门迎客绽放“美丽经济”,文旅融合汇聚山乡巨变之光。听闻朱家沟村西南20多公里有一个新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记者欣然前往探访。

夕阳下,沿途绿化带蝶舞纷飞,溪流水面波光粼粼,采访车行驶在平坦的旅游公路上,不一会儿目的地便映入眼帘,村口条状标识牌上写着:山根村——文旅康养产业开发型美丽乡村。

山根村中心并非一片广场,而是由青石板筑起的九层平台,每层平台通达各自街角人家。拾级而上,处处是巧思。昔日喂猪的石槽今日盛满鲜花,两块磨盘拼装上木板竟构成一把长椅,农家舀水的马勺画上戏曲脸谱往墙上一挂,活脱脱一件艺术品,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体验令游人啧啧称奇。

“以前的山根村可不像现在这般诗情画意,村里近百座老房子年久失修,路是烂泥路,家家户户散养的猪满村跑,就在2019年还有基层干部下村时被猪撞了一身泥。”康县长坝镇镇长王光星道出了山根村旧时面貌。

2021年,当地投入500多万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柏油马路环绕全村,青石步道贯穿大街小巷,老旧房屋焕然一新,抖落灰尘的山根村如同涅槃的金凤凰一般光彩照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推门而入,院落里叠石成山水自流,绿植花卉造景美,台阶上传统木楼的门窗被玻璃材质的落地门窗代替,古朴雅致中透露出一股轻奢风。为了破解“人旺财不旺”难题,山根村打造了这座叫“桃园喜居”的高端精品民宿。

“2021年,我们对这座因地震坍塌而荒废的大宅院进行了提升改造,共建成了4座高端民宿、1个音乐酒吧和1个茶餐厅。”梦里山根旅游管理公司负责人葸志涛说,自“五一”假期试营业以来,订单源源不断,仅一个月营业额就突破10万元。

葸志涛告诉记者,不久前,一支来自知名大学的研学团队入住桃园喜居,他和同事们认真设计了接待方案,力争让远道而来的师生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朱家沟、山根村一样的陇原古村落走出深闺,让美丽不再“孤芳自赏”,变独特风景成致富“钱景”。

“甘肃乡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纹理保留完整,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韵味独具的乡土文化、生态完整的后发优势。”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效祖介绍,“十三五”期间,甘肃以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产业依托型、通道景观型、乡村休闲型、创意主导型等6种开发模式,打造了127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3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25%以上,撑起了甘肃旅游业的“半壁江山”。2022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89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65亿元。

打造文旅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夏日炎炎,坐落于天水市区南山顶上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李官湾村迎来一波又一波消暑纳凉的市民和游客。今年刚开业的楠山李露营烧烤基地,凭借“露营+”的新玩法火出圈,迅速成为当地周边游市场“顶流”。

四周草木葱郁,一张天幕下,31岁的天水市民赵思路和闺蜜正坐在椅子上煮茶,享受午后惬意时光。

“我们是从抖音上刷到这儿的,很喜欢这种户外露营的氛围,有空就想过来体验一下。”赵思路说,平时忙于工作,像这种建在城市周边的露营基地,是她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楠山李烧烤露营基地负责人李恒介绍,原本计划“五一”开业,不料随手拍的一张基地新貌图片引爆了微信朋友圈,在朋友和熟客催促下他们提前1个多月开张,如今12顶网红帐篷、3张天幕、4间雅座多数时间都满“房”。

“气温越高,生意越火爆。”李恒说,他相信随着城区气温升高,还会有更多人来上山享受露营带来的清凉。

千村一面不是景,一成不变难存活。乡村旅游从最初形态向更高层次转型,必然会淘汰一批经营管理不善、旅游消费场景乏味的经营主体,唯有深挖特色,不断创新场景和经营管理模式,才是乡村旅游制胜之道。

距离陇南市区100多公里的武都区裕河镇,地处甘肃裕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监测表明,这里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36000个,是陇南高山茶三大优质主产区之一。

走进裕河大景区建设现场,挖掘机、铲车发出轰鸣,沙土车来回穿梭在滨河公园工地上,公路边的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筑已完工,目前正在开展装修工作。

“川金丝猴、生态氧吧、裕河茶叶是我们裕河的三张金名片,也是我们发展文旅融合,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最大底气。”裕河镇党委书记杨磊说,2021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裕河镇整合资金1亿元正式开展裕河大景区建设。目前,川金丝猴保护研究教育科普基地、生态滨河公园、茶博园、水上舞台、万家灯火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预计将于8月底全部投入使用。

“以后,游客进入裕河大景区,白天可以观赏川金丝猴,体验茶旅逸趣,夜晚可以泛舟湖上举杯邀明月、对酒当歌。”杨磊说,眼下一张景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游山水画境的美丽图景正在裕河大地徐徐展开,将来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秘境小镇定会精彩亮相,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热门目的地。

在陇南,依托独特生态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的上限可以很高。

位于陇南市宕昌县的官鹅沟大景区集森林湖泊、峡谷瀑布和高山草甸等景观于一体,四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生态自然景观旅游最佳目的地”。2022年7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截至5月底,官鹅沟大景区主要旅游指标突破历史同期纪录,游客接待量1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0.03万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85%和152%。

“官鹅沟大景区是甘肃7个国家5A级景区中唯一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入选的景区,为做大做强陇南生态旅游产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宕昌县官鹅沟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罗刚说,官鹅沟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最大的启示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表示,陇南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构建“大景区+全域游”格局,依托官鹅沟5A级景区,串联全市17个4A级景区和2000多个美丽乡村,把发展旅游业与开发生态价值统筹起来、与建设和美乡村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景区创建、业态创新、品牌培育、推广营销、服务质量提档升级,努力把陇南建设成为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近悦远来文旅助力共富

晨光熹微,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七彩丹霞从梦中醒来绚丽如画。景区外,旅居于丹霞小镇的四海游客抖擞精神,即将踏上新的行程。

“住在景区边上,一家人不用匆忙赶路,日落时分有幸遇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最美七彩丹霞,让我们不虚此行。”天津游客刘丽说。

七彩丹霞是古丝路沿线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其辐射带动下,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一座基础设施完善、餐饮住宿服务升级的丹霞小镇拔地而起。

“以前我们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现在我们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南台村党总支副书记岩学峰介绍,依托丹霞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村上从事宾馆民宿的有130多家,从事餐饮、土特产销售等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00多人,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9万元左右。

“现在游客大多数从网上预订客房,7至8月的订单已经有100多单了。2017年收入10万元,2018年收入2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从以前负债累累到现在有房有车有存款,“85后”村民宋晓梅是这场美丽蝶变的受益者。入住游客口耳相传的好口碑让她家开办的“桔子假日宾馆”订单不断,每天宾客盈门。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综合性强、方式灵活,很多群众都可以从中增收获益。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能带动社会就业7到8人。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今年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旅游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甘肃要把富民利民作为发展文旅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文旅富民工程”,让更多城乡群众挣上“文化钱”吃上“旅游饭”,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幸福产业。

盛夏,甘南草原碧绿无垠,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瓦白墙的现代化藏式民居沿着国道213线两侧铺展开来,牧民脸上挂着的喜悦笑容像格桑花一样灿烂。

这是初见“甘南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碌曲县尕秀村时的印象。据介绍,这个昔日落后贫穷牧民定居点,经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如今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村超一半牧民“放下羊鞭”办起“藏家乐”,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700元提升至2022年的17500元。

尕秀村是甘肃1270个“近悦远来”助力群众致富增收的乡村旅游专业村中的一个缩影。

“不少游客奔着丝路大景区而来,却在‘陇上乡遇’后流连忘返。”何效祖说,甘肃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下一步甘肃将深挖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把甘肃打造成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美产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