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沙江畔的国道353分路,跨过溜筒河大桥就是雷波县巴姑乡的地界,桥头有两条路,沿着金沙江的一条是去往巴姑乡岩湾、斯古溪2个村;而另一条穿过瓦岗隧道,沿着溜筒河岸往上的是去往巴姑、米西洛、花椒3个村,巴姑乡也就是由这5个行政村组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巴姑,又名“巴姑拉达”,地处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西南部,距离县城66千米,2020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斯古溪乡并至巴姑组成。
近年来,巴姑乡党委政府持续发力,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全力以赴推动中央、省、州各项帮扶政策落地,实现政策的末端发力、终端见效,为巴姑日新月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丽转身 旧貌换新颜
初夏的巴姑,草木滴翠,格外清新美丽。
站在位于青花椒产业园区上方的观景台,乡政府所在地巴姑村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楼房林立在山间,一条条产业路贯穿全村,形成一幅别样的风景。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巴姑曾经的真实写照。
巴姑是雷波县内的极贫极弱乡镇,先天自然因素、地理因素严重制约巴姑的发展,辖区工矿企业虽多,但对本地发展帮助甚微。
巴姑乡境内多属于二半山区,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半山腰,地势险峻陡峭,海拔跨度大,辖区面积5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10.48公顷,1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329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
“靠山难吃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巴姑的产业发展较为单调,加上缺水、土质、销路等问题,为了生计,巴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曾一度常住的大多不是空巢老人就是留守儿童。
变化始于2016年,巴姑乡实现华丽转身,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实现脱贫597户2680人,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9个,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
“你看,这是我们的小菜园。”走进花椒村,勤劳的村民在屋子外面开拓了小块的田地,种上了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等各种蔬菜,“后花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生活条件和水平都提高了,还住上漂亮的安全住房,不比以前了,在村里也能发家致富。”今年77岁的花椒村村民阿都鲁伯曾是乡村兽医,他见证了巴姑乡几十年的变化,他说:“你看这些设施、交通的变化,就是触手可及的幸福指数,让我们老有所乐、老有所玩,现在我们这个乡村基本上和城市没得好大的区别了。”
阳光下,是村民发自内心的灿烂笑脸;幸福里,是今日巴姑家园的美好巨变。
每个行政村里,一栋栋搬迁安置房、彝家新寨坐落有序,青瓦白墙的楼房掩映在群山之间,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巴姑乡徐徐展开。
发展产业 拓宽致富路
2020年以来,巴姑乡党委政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斗目标,持续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巴姑高质量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巴姑乡因地制宜主动破题“一乡一业”发展,巩固前期脱贫成果,投入资金3500万元,着力打造青花椒产业州级示范园区,抓牢抓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历史性生产缺水难题。项目的实施以青花椒种植产业为主,以提高青花椒种植产能效益和竞争力为首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全乡现有青花椒5000余亩,园区种植规划达8000亩,核心重点规划区1000亩,力争五年内增产扩面达到万亩青花椒的宏远目标。
“项目后期将引进青花椒生产管理优秀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全乡经济发展,激发振兴发展活力。青花椒园区建成后,花椒亩产量将提高60斤以上,增加产值约300万元。”雷波县委常委、巴姑乡党委书记王云龙算了一笔账,园区建成后第3至4年,可以试投产实现持续增收;第5年可增加产值约500万元;第8年盛产期可增加产值约1000万元,产业园区收益将成为群众的未来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下面那条河水质很好,我们已经着手规划冷水鱼养殖,这将与其他‘一村一品’产业一道进一步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站在观景台,王云龙一边谋划着巴姑乡的发展,一边指向谷底的阿沙依达河说道。
巴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实际,除了打造青花椒产业园区以外,积极探索发展巴姑冷水鱼、岩湾土猪、花椒高山猪、米西洛脐橙、斯古溪高山腊肉等项目,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谋定而后动,巴姑主动对接雷波县国土资源局,进行辖区国土空间规划,结合青花椒产业园区建设,集思广益、破旧图新,结合各村规划产业发展,绘出产业发展美丽蓝图。
“各村延续发展‘飞地’经济,用活405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以村集体产业发展入股本道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谷堆山葵基地和天麻种植187.3亩,可实现年产值约1248万元。”王云龙说道。
巴姑的致富“新路子”拓宽了,百姓的“钱袋子”也变得鼓囊囊的。
常抓治理 新风扑面来
“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还有老百姓的精气神。”
巴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朱贵生说:“现在乡里各方面的条件都在变好,更难得的是,村里人的观念变了,工作开展起来也更顺心顺手。”
自2022年5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出台实施以来,巴姑乡贯彻执行条例要求,召开工作会10余次,悬挂横幅标语30余条,张贴宣传海报50余张,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300余份,成功劝解高额彩礼案2件,现场督导红白喜事68次,动员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000余人次,涵养出良好淳朴的彝家风土人情。
同时,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防风险促化解,全力构建大稳定格局,以新官要管旧账,服务是为人民的执政理念,及时梳理脱贫攻坚、移民工作等历史遗留问题,对接上级党委政府成功解决脱贫攻坚遗留问题8件,完成兑付溪洛渡库区新增影响区移民补偿资金2800余万,解决2016年以来600多名群众上访移民土地未补偿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维稳成效显著,真正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针对辖区工矿企业多等特点,巴姑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积极沟通,构建优质的营商环境,同时呼吁企业担起社会责任感,统一思想、目标一致,签订辖区道路、基础设施管护协议,建立常态长效管护机制,解决辖区主干线道路养护问题。同时,结合河、林、路、田四长制,充分利用辖区公益性岗位,动员乡村党员干部群众,全覆盖开展安全文明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深化移风易俗成效,推动人居环境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的宏图已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吹响。我们力争3至5年内,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加殷实富足的美好生活。”对巴姑乡的未来,王云龙信心满满。
文图 |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 严华峰 吉庆
编辑 | 杨晓琼
责编 | 李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