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 " 五一 " 期间,一则关于游客手机掉进西湖,打捞人员要价 1500 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近日就此回应,表示网传视频为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目前,景区执法部门已介入调查,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将依法处理。
游客询价," 捞哥 " 下水 …… 仅看原视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1500 元打捞手机 " 是一件真事。其实,这和此前的 " 负债百万,在街头啃馒头 "" 水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 " 等短视频,套路如出一辙:编造一个有板有眼的故事,安排一段有矛盾冲突、或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情节,以此吸引网友关注,进而收割流量,实现商业变现。
做短视频,当然需要创新。但创新得掌握好尺度,需合乎社会公序良俗、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类似的短视频,不在显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绎,反而有意模糊作品性质,故意伪装成新闻事件,本质上是在传播虚假消息。不仅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给景区带来负面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其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必须进行整治。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 2023 年 "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将全面清理通过伪造场景、编撰细节、虚构经历等手法摆拍制作的导向不良、误导公众的短视频。加强短视频内容导向治理,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做好集中整治。短视频平台得做到守土有责,尽快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账号管理等。作为短视频创作者,也应做好自我管理,守住创作热情不被流量带偏的底线,努力生产更多真实、优质的创新内容。多管齐下,才能不断压缩虚假摆拍短视频的滋生土壤,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关键词: